王陵概况
王陵概况

靖江王陵是明朝分封在桂林的历代靖江王及其宗藩的陵园。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国桂林。靖江王世代相袭,直到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靖江王及其王国随之覆灭。

靖江王从册封到覆灭共存世二百八十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十四人,其中有十一位靖江王死后葬于桂林尧山。这十一座王陵规模大小不同,但规制和布局却基本一致,因此被称为“桂林十一陵”。以这十一陵为中心,周围附葬了大量靖江王室宗亲的墓葬,构成了分布面积达一百余平方公里的庞大的陵墓群。

靖江王十一陵在尧山西麓由南而北分成三个区域。南区以自永乐六年营建悼僖王陵始,序次有天顺二年营建的怀顺王陵、成化七年营建的庄简王陵、弘治二年营建的昭和王陵、正德十一年营建的端懿王陵、嘉靖四年营建的安肃王陵、隆庆六年营建的恭惠王陵、万历十年营建的康僖王陵和万历十八年营建的温裕王陵,诸陵之间间隔都在一里之内,错落分布,布局紧密。虽然各王陵的陵园朝向不一,但仍旧可以明显看出诸王是按同一兆域合族而葬的理念逐次入葬。其后万历四十年第十一任靖江王朱任晟及第十二任靖江王朱履祐分别另辟佳城,在靖江王诸陵北面营建宪定王陵和荣穆王陵。这后期的两座王陵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并非文献所称“尧山之原”的平岗之中,而是选址在属于尧山山体的缓坡之上,各自营葬,互不关联。

靖江王陵各遗址现状

靖江王陵的各陵园遗址保存完整,建筑遗迹清晰可见。各陵规制完全相同,只是占地大小有所差异。最大的悼僖王陵占地315亩,此后逐渐缩小,最小的荣穆王陵占地仅6.9亩,体现了规制日益严格、经济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景象。从各陵遗址中可以看到,每个王陵前都有排列整齐的石作仪仗,这是靖江王陵不同于其他明代墓葬的显著特点。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唯靖江王不拘。靖江王世系用字是:“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从第三代王朱守谦算起,靖江王共传十一代十四王,传至“亨”字辈。明朝封藩,诸王国以始封之王为始祖,但靖江王国例外,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文正为二世,首获靖江王封号的朱守谦为三世,自此之后又传十一世十四王,因而共计十三世。